产品搜索PRODUCT SEARCH

请输入关键字:

产品目录PRODUCT LIST

新闻资讯当前位置:赢阳首页 > 新闻资讯
揭秘地下救生舱48小时生存体验:防爆门可受1000℃高温
    避难硐室长39米、宽3.5米、高3.05米,设计容量为80到100人,具有防爆密闭、氧气供应、空气监测、二氧化碳吸附、空气温湿度控制、电力供应、通讯联络、食品饮水供应等功能,并且可以通过直达地面的救援钻孔获得新鲜空气、电力供应、流食供应,进行通信联络。
   
    在试验结束后,记者前往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探访。更换衣服戴上安全帽后,在井口需要通过一道类似安检门的装置,上方显示屏立刻跳出“来宾”二字。一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这是安全帽内的芯片感应,如果是矿工下井屏幕上就会显示具体姓名和照片。”同时,安全帽沿附近还有一个小搭扣,其中就是人员定位装置,换言之,具体每个矿工现在身处矿井的哪个位置,在调度中心的屏幕上一目了然。
   
    下到距离地面470余米井下,再换乘电机车、卡轨车向北前行约5公里,记者来到北3采区北翼辅助进风巷50米处,永久避难硐室便设置在此。
   
三级防护组成井下避难系统
   
    对于选址,煤矿总工程师韩强表示是基于这样的考虑:“这里是井下大巷道与采区衔接的地方,有足够的空间,同时距离井底停车场还有一段距离,如果意外发生时,矿工不能赶到停车场那里成功升井,那么这里可以成为避难的场所。”
   
    韩强介绍说,井下避难系统涵盖三个方面:一是个体防护——每个下井人员都会随身携带一个隔离式自救器,可以将自己和外界暂时隔离开;二是可移动救生舱——根据工作面采掘的前进,这一救生舱也被不断移动,安放在工作面附近,每个救生舱能够为8个人提供96个小时的生存需要;第三便是避难硐室——建造在大采区中流动人员、安检人员比较多的地方,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两种,两者室内设施几乎一致,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临时硐室没有可以和地面钻孔相通的管道连线,所以无法达到“长期”生存的要求。
   
    记者进入永久避难硐室,尽管试验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,但是室内仍然感到有些闷热。两旁缓冲舱中放置了各种仪器,缓冲舱只能待2个人,负责仪器的操作。主舱中间,三排座椅整齐排列,座椅下部便用来储存压缩食品、饮用水,主舱一头是用于视频通话的电话,上方安置着防爆摄像头,地面调度中心便是通过这个摄像头观察室内情况;另一头是蓄冰空调和流质食物的储存箱。
   
    往外,在另一个缓冲舱内设置着两个打包马桶,其背后就是地面钻孔,氧气管道、通讯电缆、流质营养输送管正是通过这个钻孔从地面传送到地下。
   
防爆门可承受1000℃高温
   
    硐室必须非常牢固,这是因为当矿井发生爆炸、塌方等大规模灾害时,硐室岩壁将承受巨大冲击。永久避难硐室岩壁支护分为三层,首层支护采用让压锚杆锚索、双钢筋托梁、金属网片、喷射混凝土等工艺联合支护;二层支护则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;三层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壁后充填。
   
    硐室的防爆密闭门也十分关键,进入硐室要经过两道厚重的防爆密闭门,厚厚的可经受1000℃的高温,并承受1.5兆帕的压力,而瓦斯煤层一次爆炸的压力一般为0.8兆帕。
   
    “实际上,每每有矿难发生,在事故第一现场无法逃生的矿工人数并不是很多,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井下的通风、交通系统被破坏后,大量人员无法撤离,从而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最终造成伤亡,如果有相应的避难场所,这一部分人很有可能幸存下来。”谈及避难硐室建造的意义,韩强一针见血。
   
    他以2009年造成74人遇难的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为例:“其实当时爆炸发生时,10多个人当场死亡,而有50多人则因为之后的一氧化碳中毒而遭不测,如果这部分矿工能够找到一个安全的环境进行避难,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”
   
    正是一次次惨痛的教训,让建设煤矿避难系统成为当务之急。来自国家安监总局网站的消息,仅今年一季度,全国煤矿就发生17起较大以上事故,共造成113人死亡。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在内的避险系统,推进已经显得刻不容缓。
Copyright 2011 赢阳防爆电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电话:0577-27855766 27835766   传真:0577-27855765   地址:乐清市苏吕工业区
浙ICP备11016799号-1